【专家视角】南京师范大学侯国林团队最新成果|生态功能区文化生态系统服务流量与驱动因素识别
文化生态系统服务(CES)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休闲与生态旅游方面,对生态功能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关于文化生态系统服务流(CESF)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仍较为缺乏,尤其是在生态功能区这一特殊空间单元中。
该研究通过量化CESF的空间流动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生态功能区的文化服务管理、旅游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采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分析自然与社会经济因子对CESF的解释力及其交互效应。
以中国太行山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区,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植被以农田和森林为主,是中国重要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吸引力强。
驱动机制分析:使用地理探测器(OPGD模型)分析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解释力。
CESF呈现从山麓到山顶的空间梯度,核心区为净流入区,边缘区为净流出区;
社会经济因子(景点数量、旅游收入、人口密度)对CESF的解释力(平均q值=0.69)强于自然因子(平均q值=0.52);
因子交互作用显著增强了解释力,尤以“景点数量 ∩ 旅游收入”组合最强(q值=0.81);
热点分析显示,流入热点多位于高海拔区,流出热点多分布于气候较温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边缘地带。
CESF的空间分异受自然本底和社会经济开发双重影响,政策导向(如生态红线)也起到关键作用;
旅游景点作为CES的主要载体,其空间布局与功能互补对提升区域服务能力至关重要;
建议在净流入区加强景点协同与游客疏导,在净流出区挖掘特色资源(如梯田、传统村落)以增强吸引力;
应建立旅游收入再投资机制,将部分收益用于生态修复与社区发展,实现经济-生态良性循环。
未来可结合机器学习、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一步揭示驱动路径与时空演变趋势。
该研究通过空间分析与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了太行山生态功能区文化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空间格局与驱动机制,明确了社会经济因素的主导作用及因子交互的增强效应。研究结果为生态功能区的文化服务优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空间治理提供了科学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