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校园心理体检全面推进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父母做好3件事
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一条条鲜活而年轻的生命骤然消逝,令人痛心不已!而且,被媒体报道出来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无数父母的内心充满焦虑,甚至是恐惧,担心这样的悲剧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但值得欣慰的是,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正式宣布,自2025年起,将开展为期3年的“儿科与精神卫生服务活动”。
这个政策与5年前提出的“抑郁症筛查进校园”一脉相承,都是为了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
毫无疑问,校园心理体检会越来越受重视,它有助于及早识别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心理障碍的学生,并及时实施干预。
以下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还有AI时代的新视角提供具体建议,希望能帮助父母们真正科学、高效地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方面,很多父母下意识地不愿意孩子被筛查出有心理问题,有逃避、畏惧的心态。
他们并不是对自己的身体特有信心,相反,其实是特没信心,生怕检查出了什么问题,心理上接受不了,索性能躲就躲。
对于这部分父母的心态,我们可以理解,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顺顺利利、心身健康地成长?
只不过,一味逃避就相当于“掩耳盗铃”,孩子有没有精神心理问题,不会因为是否参加心理体检而发生改变的。
而且,如果孩子真的有精神心理问题,及时接受心理体检反而更加有利于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另一方面,有的父母其实已经意识到孩子有精神心理问题了,他们担心孩子被筛查出来后,会被同学、老师歧视。
这部分父母的担心也不完全是多余的,有很多人确实对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缺乏理性的了解,甚至带有“有色眼光”。
如果同学、老师有意无意地歧视患病孩子,无意中做出一些伤害了孩子的言行举止,这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很可能令孩子的病情雪上加霜。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希望学校和老师知道孩子的真实心理状态,这完全情有可原。
但是,父母要意识到,校园心理体检是大势所趋,既然改变不了,就要学会积极、理性地应对。
比如,父母可以跟班主任、科任老师保持良好的关系,引导他们尽量多理解、支持、包容孩子。
因为很多学校开展的心理体检,很可能会流于形式,有的学校甚至为学生们提供“标准答案”,让学生顺利通过,数据显得“很好看”。
就算孩子、校方都没有作假,校园心理体检也不一定能够筛查出所有的精神心理障碍。
比如,人格障碍、“微笑型抑郁症”这2种隐蔽性极强的精神心理障碍,就很容易被忽视。
其中,“微笑型抑郁症”在学生群体中更加常见,它是学生自杀事件的主要幕后“推手”。
可惜,很多学校、包括教育部、卫生健康部门都还没意识到这一点,更加没有把“微笑型抑郁症”纳入心理体检。
所以,父母不要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外界,你们要主动学会识别“微笑型抑郁症”。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掌握在你们手里!
很多父母可能又会抱怨:我们又不是搞心理专业的,平常工作又忙,上有老下有小,怎么识别“微笑型抑郁症”?
我们用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打造了一个“精准AI”,如果父母在精神心理方面遇到的疑惑,可以随时随地与“精准AI”对话。
“精准AI”就像一个“低配版”的我,能基于精准精神心理学,提供深入、高效的解答,而且24小时在线,全天无休,不受地域限制。
如果孩子在校园心理体检中,被筛查出有精神心理问题,父母该怎么积极理性地应对?
如今是AI时代了,低效的知识烂大街了!如果父母还停留在学习国内外主流的心理学流派,很可能根本没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而且,父母别以为只要是医生说的就都是对的。国内外主流精神科里,虽然有不少治疗方法,但它们都很难实现精准、深入、高效。
原临沂四院的杨永信“杨叫兽”更过分!他利用电击酷刑“治疗”网瘾青少年,孩子们被电得痛不欲生,“效果”立竿见影,再也不敢上网了。
这方法看起来高效,但一点儿都不精准、深入,还特别残忍,对青少年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杨永信至少制造了7000多个C-PTSD患者!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停留于表面的、低效的传统心理学知识,而要学习真正科学、高效的精准心理学知识!
父母要掌握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才更有可能找到真正精准、深入、高效的治疗方法,避免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第二,父母不要把孩子出现问题的责任都归咎于外界,比如学校、教育制度、老师、国内社会环境等等。
很多父母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动不动就认为都是别人和外界的错,这其实是非常不理性的完全外归因模式。
如果父母长期采取这种不理性的外归因模式,不仅自身会出现人格异常,还可能在无意中损害了孩子的心身健康。
2021年,成都49中高中生小林突然在校内坠楼身亡,学校说是自杀,但他的父母完全无法接受,不断责怪学校。
其实,小林早已出现了“微笑型抑郁症”,这与他的父母采取了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关系。
只不过,他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未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后悲剧发生了。
所以,虽然他们痛失爱子,非常令人同情,但对于孩子的自杀,他们也负有很大责任,不能都怪学校。
第三,父母要先深刻地反思自身的不足,真正地做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这一点非常重要。
孩子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根源是在原生家庭中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尤其是父母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
如果父母懂得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就相当于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能帮助孩子部分修复心理创伤,孩子能更快地真正康复,并极大地降低复发风险!
我们公众号有一个读者,他的女儿被华西医院的精神科大夫诊断为典型的双相障碍,服用多种精神科药物,但久治不愈。
后来,这位读者认真地看了我们的文章,意识到女儿的患病根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采取了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他开始痛定思痛,不断学习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用实际行动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
经过他的努力,他女儿和他的亲子关系有很大转变,病情大大缓解,服用的大部分精神科药物都撤掉了,仅仅只需服用一片碳酸锂。
这位父亲并非个例。我们公众号有不少读者通过学习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帮助孩子稳定病情、减药撤药、顺利复学,加快康复!
父母还要反省自己或者家里的老人,是否多次对孩子过度夸奖,导致孩子内心有自负的一面,而且非常在意外界评价,对夸奖和表扬形成了叠加性心理渴求。
父母还要反省自己有没有不理性的外归因模式等,在家总是吐槽、怼天怼地怼空气,潜移默化下,孩子也变得遇事就怪别人,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
现在已经是AI时代了,父母别再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了,真正成人成才的规律不在课本的知识里,而在于培养出高逆商!
决定一个人最终能不能成功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AQ),其次是情商(EQ),最后才是智商(IQ)。
如果一味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最多也只是达到智商高的层面,但高逆商比优秀的学习成绩更重要!
在AI时代,如果孩子应试能力优秀,但自理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低下,他们很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最终在家啃老。
而且,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要意识到孩子其实是出现了学习障碍,父母要做的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帮助孩子摆脱学习障碍,而不是一味施压。
父母要引导孩子深入理性复盘,找到自己的不足,调整出积极心态,掌握真正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时改变和提升,一点点地补上漏洞。
还有一点,如果想让孩子“成才”,那必须先成人。要把事做好,那就得先学会做人。
最近,我们经常提到武大图书馆事件中的杨某某,她是考得上武汉大学研究生的学霸,还准备赴港读博。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杨某某已经是个人才了,但她根本没有“成人”。她有典型的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犯下了错误还咄咄逼人,毫无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
还有,北大学子、曾经的深圳律师周君红也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她其实有NPD(自恋型人格障碍)、“高能量”偏执型人格障碍以及反中国社会型人格障碍。
从那以后,周君红就从一位“高知”变成一位“恨国女”,国内网友非常痛恨她,她的父亲也对其忍无可忍,选择与她断绝关系。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越挫越勇的高逆商,都是预防人格异常的关键因素。
父母有“生、养、教”的3重角色,大部分父母都能把“生”、“养”做得很好,能把孩子生下来,并给予足够的物质令其长大。
但是在AI时代,真正科学的“教”才是最难的,才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关键。
校园心理体检是守护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而且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绝不是唯一一环,更不可能是。
在守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航程里,父母始终是最关键的掌舵人,而父母手中的舵,就是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
父母和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人舵合一”,才能真正构筑起坚实而温暖的心理防线,帮助孩子渡过风浪,避开暗礁,真正到达心身健康、成人成才的彼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罗永浩宣布“停战”后西贝暂停后厨参观:“老罗”套餐下架,公司及门店最新发声
?精准精神心理学家 ?专注于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等精准化、高效化康复
欧锦赛:希腊男篮险胜芬兰时隔16年获季军 字母哥30+17+6制胜两罚
百万博主首拆华为Mate XTs:麒麟9020芯片工艺及整机优化,全解析
上市十天:Intel锐炫Pro B50火速登顶畅销榜首!16GB大显存2999元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